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姜妍
第十七届傅雷翻译出版奖昨日公布了十部入围终评的作品。本届傅雷奖共收到参评图书54部,其中社科类图书32部,文学类作品22部,参评的61位译者中80后占到47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投身法语翻译事业。

组委会主席董强表示,在阅读和翻译都面临着巨大挑战的当下,傅雷翻译出版奖的存在尤为重要,“有人文经验作为基础的翻译,才能真正为书籍带来温度,持续成为一种人文财富。”他强调傅雷翻译奖并不是一项终身成就奖,也并非只奖励一本书,而是“全方位奖励翻译行为,鼓励年轻译者更多了解法国、认识更多法国作家、思想家,从而将法国最好的人文和社科书籍带回中国。”
上届社科类获奖者曹丹红通过视频分享了她对翻译的理解,她表示,“人工智能翻译突飞猛进,但对文学文本始终束手无策,因而翻译领域始终有待译者去发挥自身能力,促进文学文化的发展。
本届傅雷奖评委会主席王鲲公布了入围终评的十部作品。从安妮·埃尔诺在迦利玛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小说《空衣橱》,到克洛埃·德洛姆追寻爱情的小说《合成的心》,两部作品都谈论了有关女性的记忆、对各自人生的反思;从阿兰·埃伦贝格追述抑郁症历史的《疲于做自己》,到收录作曲家德彪西2500封信件的《书信集》;从皮埃尔·米雄的短篇小说集《微渺人生》到让保罗·杜波瓦活得2019年龚古尔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每个人》;从布鲁诺·拉图尔的《面对盖娅:新气候制度八奖》,到莫里斯·梅洛在法兰西公学院的授课内容整理而成的《自然》,王鲲表示,“参评作品中有相当多讨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可以说,中国思想市场和法国思想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共振。”傅雷翻译出版奖再次展现了法语作品和当代译界的多样活力。
每年傅雷奖将评选出两部最佳译作,文学与社科各一部。自2013年起,为鼓励新生代译者,傅雷奖设立了“新人奖”。

第十七届傅雷翻译出版奖入围终评作品
文学类
《空衣橱》安妮·埃尔诺 著 张洁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的第一部作品,小说中的女孩始终在两个世界之间挣扎——原生家庭代表的阶级与资产阶级,文学和教育成了她摆脱困境的方法。
《合成的心》克洛埃·德洛姆 著 吴燕南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群岛图书
小说讲述主人公阿代拉伊德结束七年婚姻后的生活。再次踏入爱情市场,她发现四十六岁的年纪加速了自己的贬值,在人生的后半段,她尝试着适应单身生活,“归根到底,单身是一种幸运。寻找男人的故事,就让它结束吧。”
《每个人》让-保罗·杜波瓦 著 黄荭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每个人》是2019年龚古尔文学奖获奖作品,故事从主人公保罗·汉森在蒙特利尔监狱服刑开始写起,当下的监狱生活与过往的回忆交叉并行。
《微渺人生》皮埃尔·米雄 著 田嘉伟,张何之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微渺人生》所讲述的都是有关小人物的命运。八篇小传,这些人的命运或多或少和叙述者本身相交,于是构成了一本间接的自传——作者通过他描绘的微渺人生中审视自身,通过谈论他者来更好表达自我。
《战争,战争,战争》蕾拉·斯利玛尼 著 袁筱一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小说以二战后法属摩洛哥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被北京,讲述一个跨种族结合的家庭,一个女人如何在动荡的世界安放自我,聚焦宏大叙事下被折叠的个体命运。
社科类
《人与神圣》罗杰·卡约瓦 著 赵天舒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人类学罗杰·卡约瓦在书中集中讨论了有关神圣性的问题:神圣并非只存在于宗教中,战争、游戏、节庆都是人类为追求神圣性而进行的社会行为;神圣性是人类独有的情感,是个体存在的根本需求,也是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
《克劳德·德彪西书信全集(上)》克劳德·德彪西 著 郝端端 译 上海教育出版社
既是有关德彪西本人的一本自传,也是一份20世纪初巴黎音乐生活的私人见证。
《面对盖娅:新气候制度八讲》布鲁诺·拉图尔 著 李婉楠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书中布鲁诺·拉图尔基于盖娅假说,阐释气候在全球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自然》莫里斯·梅洛-庞蒂 著 王亚娟 译 商务印书馆
《自然》一书整理了梅洛·庞蒂从1956年到1960年在法兰西公学院的授课内容。他在现代哲学史和科学史的基础上重新理解“自然”这一概念。
《疲于做自己:抑郁症与社会》阿兰·埃伦贝格 著 王甦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埃伦贝格在书中完整呈现了抑郁症概念的变迁史,他提出这一疾病是社会的内在产物,将抑郁症与社会发展相关联,并着重分析抑郁症与法国当代社会中个人性的关系。

本届傅雷翻译奖颁奖典礼将于11月22日在北京举办,届时法国作家蕾拉·斯利玛尼将作为特邀嘉宾出席颁奖典礼,并参与多场与中国读者的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