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渴望人才。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才定义为“第一资源”,强调“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面向“十五五”,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呼唤更多星辰大海的探索者,呼唤更多科研高峰的攀登者,呼唤让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一)
新时代中国,正在积极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这是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的客观需要,更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在国际竞争中掌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抉择。
回望来时路,我国屡次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饱受“落后就要挨打”的苦难。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要想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识变应变求变,奋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那么,创新靠什么?靠人才。人才从哪来?靠教育。这是一条清晰而深刻的逻辑链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谋远虑,将“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
几组数据,勾勒出新时代人才红利的不断形成——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达2.5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
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
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超700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
但是,仅有“规模宏大”还不够,我们需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方面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那么,新时代新征程,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答案藏在科技创新的“四个面向”之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这确立了人才工作的坐标:“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
这标定了教育事业的方位:“要把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致广大而尽精微。这几年,家中有高考生或大学生的,可能会注意到,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正在发生变化。
今年8月,教育部发布消息,自2023年以来,我国已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区域国别等一批新兴学科专业。当月,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实施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行动、基础学科跃升行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孵化行动、存量学科专业优化行动、学科专业内涵更新行动、培养模式改革深化行动。
学科专业的持续调整优化,折射的是教育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积淀的是抢占先机、赢得未来的坚定底气。
培养越来越多与国家战略相匹配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从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跨越,这是时代所唤,也是必由之路。
(二)
人才宝贵,时间宝贵。
时代呼啸前行,机遇稍纵即逝。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
为此,党中央鲜明提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以空前的力度支持人才、支持创新。
2016年2月,党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这是中央层面出台的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综合性文件。2021年9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新时代人才工作擘画蓝图。
从战略布局看,我国正在部署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并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为人才提供广阔而高端的创新平台。
从制度安排看,各地各部门在人才的培养、评价、流动、激励、引进等环节,出台一系列有力举措,提供全链条服务保障,使人才各尽其能、各展其长、各得其所。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进一步部署推动人力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
还有,我们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
…………
气象万千,活力迸发。
我们从中看到,这是一个对人才无比尊重的时代。对于创新,我们是迫切的,是强烈的,同时又是充满耐心的、充分尊重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新时代以来,这些重要理念日趋深入人心,带来一系列清晰的、积极的变化。
广大人才感受最深切。以往,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束缚多少手脚。名目繁多的评审评价,令人应接不暇。近年来,中组部牵头开展人才计划优化整合,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手开展清理“四唯”专项行动,推动科研人员聚精会神、潜心研究。
更令人振奋的是,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正在构建。很多重大科技项目实行“揭榜挂帅”制度。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论出处,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勇挑大梁。
科研单位也迎来新气象。以往,在重大科技决策、科研资源配置上,有的时候是部门领导拍脑袋、科技专家看眼色行事。如今,相关部门把更多精力转到定战略、定方针、定政策和创造环境、搞好服务上,科研单位被赋予更多自主权,科学家享有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
这些都是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的生动写照。今天,我们去审视北京中关村的传奇,去观察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去解读合肥这座创新之城的崛起,去思考杭州“六小龙”的问世,不难发现一个共通的逻辑——环境好、人才聚、事业兴。
创新发展,慢不得,也急不得。只要我们尊重规律,以人才为本,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定能迎来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壮丽图景。
(三)
九三阅兵,一批先进武器装备首次震撼亮相,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这背后是科技的力量,是人才的赤诚。它彰显着一个国家自立自强的精神气度,更激发了一个民族迈向复兴的自信自豪。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新时代以来,“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国产大飞机实现商飞,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创新大潮,奔涌向前。但我们更加清醒:创新之路从无坦途,奋进的脚步一刻不能停歇。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党的二十大以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多次关注科技创新的关键领域,如基础研究、能源安全、人工智能……
在2024年6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虽然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新征程,新挑战,这是充满光荣与梦想的远征,迫切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迫切需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日常之中,人们经常思索:创新不易,靠什么取得成功?
靠电光石火的灵感,靠甘守寂寞的钻研,靠不懈拼搏的坚韧,靠互惠共赢的合作……当我们回望历史上一个个闪亮的名字时,总有一种情感澎湃于心。
“两弹一星”的峥嵘岁月,是一段从零起步的传奇。王淦昌、邓稼先、钱三强、于敏……是他们隐姓埋名、不懈奋斗,用深沉的爱国情怀托举起民族的脊梁。钱学森曾动情地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创新,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使命。
多少年来,一批批优秀人才响应号召、赓续奋斗,铸就“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共同塑造了中国特色创新生态。爱国情、奋斗志,这是我们最深沉、最持久、最有力的动力源泉。
近者悦,远者来。祖国的事业感召着四海英才。以身许国、心系人民,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成为越来越多人才的自觉行动。
如今,创新的种子,在全社会播撒。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持续加强,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风尚不断形成,点燃了无数青少年的好奇与梦想。
这是一个人才济济的时代,这是一片大有可为的热土。
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奋力推动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一个又一个创新创造必将在这片热土上诞生,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展现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