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多年前,红军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异地远距离无线电通信电波,从福建省建宁县发出。
如今,在建宁,这段历史的回响并未消散,而是被调频到一个新的“波段”——数字建宁,正成为建宁在县域发展中突围的关键一环。
“建宁是一个标准的农业县,制造业基础非常薄弱。如果我们不培育具有建宁特色的新质生产力,那么在未来的县域竞争中会被淘汰。” 10月14日,建宁县委书记温欣传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指出,建宁是红色无线电通讯的发祥地,这使建宁与数字化发展“有天然的缘分”,建宁正以此为纽带,推动从农业数字化到智能农机装备制造的产业链升级,系统布局“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协同发展之路。

建宁县用数字化赋能农业生产。 建宁县委宣传部 供图
“建宁的数字化基础虽相对薄弱,但特色非常鲜明,尤其是在种业方面。”10月23日,数字中国研究院(福建)数据要素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告诉澎湃新闻,尽管建宁当前的工业企业数量相对不多,但凭借在农业数字化领域积累的经验,建宁正尝试将数据要素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探索从“数字化”到“智慧化”的进阶路径。
对于建宁的数字化转型路径,他总结道:“建宁的探索表明,县域数字化成功的关键,在于找准自身优势,通过数据要素与传统要素的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方面要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要提升办事效率,这两个方面的提升将对建宁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1. 数字化助农
《建宁县革命老区发展史》记载,1931年6月初,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第五次会议在建宁县召开,决定成立红一方面军无线电总队,总队部驻建宁县,总部无线电台设在建宁县青云阁,总队还下设五个分队和一个监听台。
同月,红军前线总司令部在建宁县溪口成立机要科,标志着红军密码通信事业正式创建。1932年10月,中央红军总司令部二局在福建建宁成立,这是我军第一个无线电侦察单位,专门从事无线电侦察破译工作。
建宁还是红一方面军暨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总司令部、总前委、总政治部、中革军委)和闽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重要驻地,是闽西北革命根据地和闽赣省的革命中心,也是红一、红三军团山炮连的诞生地,五次反“围剿”均与建宁紧密关联。革命战争年代,有8000多名建宁子弟参加红军,长征抵达陕北时仅余4人。

红一方面军无线电总队将无线电台设在建宁县青云阁。 建宁县委宣传部 供图
当今的建宁,坚持传承红色基因,将无线电发报的滴滴声,转化为数字化发展的新场景。
数字化的“种子”,最先撒向建宁的田间地头。
建宁地处闽赣边界、武夷山脉中段,是八闽大地的起源地,也是农业大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南方林区重点县、第二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成为福建唯一、全国最大的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并形成由莲子、种子、桃子、梨子、无患子组成的“建宁五子”产业发展格局。2024年,建宁县以“五子”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13.85亿元,增长2.73%。
穿行于建宁的乡间阡陌,最直观的感受是一种“接地气”的智慧农业。
在枫元村杂交水稻制种农田里,机械化使用率高达90%以上,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等几乎成了田间“标配”——插秧机精准定位,收割机轰鸣往复,烘干机持续运转,共同勾勒出一幅精准高效的现代农业图景。
在这片数字化的土壤中,一个名为“粮生宝”的APP正在悄然生长。
“粮生宝”是建宁种业数字化平台的核心载体,它串联起上游种子企业、中游经纪人团队与下游农户,实现订单农业全流程线上化管理。企业发布订单,经纪人承接分发,农户按标准化流程种植,从防病、追肥到授粉、采收,每一个环节都有数据可循、有规范可依。
“‘粮生宝’让种业更透明、更高效。”10月15日下午,在建宁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展示大厅,“粮生宝”APP负责人邹铭向澎湃新闻介绍,“我们通过它把原本线下的订单1:1复刻到线上,农户按订单生产,经纪人负责技术指导和收购,企业确保品种专供和品质可控,真正实现了‘企业+经纪人+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

建宁县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农业机械。 建宁县融媒体中心 图
建宁的数字化助农服务远不止于此。
当前,建宁全县布设有22套农田小气候站,实时监测温度、湿度、风速等十余项环境指标,并针对水稻制种定制了九大类服务产品。从播种到收割,关键农时的精准预报与生产建议直达农户手中,为农业生产装上了“智慧大脑”。
在种子产业之外,建宁的莲子产业也迈入数字化轨道。
由建宁县农业农村局等单位开发的“福九味”建莲子数字服务云平台,以“建莲子”为核心,推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化转型,构建起覆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全链条的数字服务体系。
该平台通过在田间部署智能传感器等设备,实时采集土壤墒情、气象数据与作物长势,为种植户提供精准的农事指导;依托区块链技术建立溯源体系,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追踪;并借助AI算法分析市场行情,辅助农户科学制定销售策略。
与此同时,黄花梨等建宁优质水果也拥有自己的“二维码身份证”。消费者扫码即可查询果品来源、施肥记录、采摘时间等全流程信息,实现从果园到舌尖的全程可追溯。2025年8月,建宁县福胜果业有限公司获得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颁发的全国首张黄花梨产品碳足迹证书,标志着其在绿色低碳农业方面的先行实践。

建宁县在枫元村建起一座农田气象站。 澎湃新闻记者 王洛伊 图
建宁在农业产业数字化方面的探索已经形成体系。从生产端的机械化与气候监测,到流通端的“粮生宝”“福九味”订单平台,再到溯源端的“一物一码”与碳足迹认证,数字化已覆盖“建宁五子”的产业链,谱写了一个农业大县的“智慧翻身”样本。
2. 推动产业升级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建宁的数字化转型并未止步于田间地头。在夯实农业数字化基础之后,建宁正以一场面向南方丘陵地带的智能农机大赛为起点,将数字化触角延伸至高端装备、数据服务与智能制造,逐步构建起一条融合“山地特色”与“数字基因”的产业进阶之路。
2025年下半年,建宁迎来“第一届中国南方丘陵智能农林机械装备创新创业大赛”。这场以“建设智能机械,宁聚新质产业”为主题的大赛,直面南方丘陵山区“地形复杂、作物多样、适用农机短缺”的产业痛点,聚焦智能农机研发、特色作物机械化、农业设施与智能系统三大方向,旨在汇聚全国创新智慧,破解丘陵农机发展瓶颈,培育农机领域新质生产力。
这场大赛不仅是一次数字技术的比拼,更是建宁切入高端装备领域的战略契机。参赛项目中,不乏能自动识别黄花梨、水蜜桃成熟度的采摘机器人,可在狭窄田埂间自由穿梭的智能插秧机,以及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农业大棚管理系统。

建宁县借助数字化技术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让农民传统种田模式发生重大变化。 建宁县融媒体中心 图
“我们正在做农林机械装备制造的专项规划,”10月16日,建宁县工信局副局长陈永远告诉澎湃新闻,面对南方丘陵地形与老龄化趋势,发展适应本地需求的智能农机,是建宁从农业大县向产业强县转型的关键一步,“这个市场目前是空白的,未来可能有几十亿元的规模。”
“我们希望通过大赛,吸引头部研发企业参与,促进成果转化与招商引资。”陈永远透露,建宁正积极筹备10月底的决赛及11月的林博会成果对接,并计划组织不少于2批次全国意向企业至建宁实地考察,推动优秀项目“留在建宁、落在建宁”。
在布局智能装备的同时,建宁也将目光投向了更具前瞻性的数据产业。
2025年秋天,一场为期4天的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培训在建宁县溪口镇展开。70多名学员在课堂上学习为图像、文本等数据打标签,为AI模型提供“燃料”。这场由县委人才办牵头、以“持证上岗”为目标的培训,实则是建宁为引进AI企业、布局数据标注产业的“前置练兵”。
在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中,数据被誉为“新石油”,而数据标注则是将数据“原油”炼成“汽油”的关键工艺。建宁希望通过培育本土数据标注人才,在未来人工智能产业链中占据一席之地。
“我们前两天聚焦理论教学,后两天就讲解实操案例,并让学员上手操作。”10月14日,培训承办方三明市绥和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负责人颜鸿雁向澎湃新闻介绍,不同于传统培训的“纸上谈兵”,这场培训更注重“实战化”,学员不仅要掌握数据标注的理论知识,还要进行实操,学习如何筛选建宁县的县域特色数据资源、制定适配的标注策略,甚至要了解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团队分工与业务逻辑。
截至目前,建宁县已有100多人报名数据标注培训,70余人完成首期课程,这些“数字新兵”正等待10月的考证,为AI产业落地建宁积蓄力量。
除了农机装备的“硬制造”和数据标注的“软服务”,建宁的产业数字化也在实践中落地生根,并在本土企业中得到深度实践。

10月14日,建宁县云杉纺织正在生产的数智化车间里几乎看不到工作人员。 澎湃新闻记者 王洛伊 图
在福建云杉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传统纺织厂“漫天飞絮、人来人往”的景象已成历史。“90后”海归总经理许立搭建的“硬件+软件”数智化体系,实现了对每一根纱线质量的实时监控。
“以前需要十几个工人盯着机器,现在两三个人就能监控全线,”10月14日,许立向澎湃新闻介绍,“这套系统不仅节约了近半人力成本,还将整体效率提升了10%–15%。系统实时显示着每台设备的运行状态、产量数据和故障预警,一旦出现异常,会第一时间亮灯提示,工作人员能精准定位故障点,大大缩短了停机时间。”
而在乳业领域,明一乳业依托建宁的生态优势,构建起从牧场到产品的全程数字化链条。其天籁高山牧场利用5G网络实现牛舍智能恒温与精准饲养,生产线则实现从生鲜乳采集到加工“无间隔”衔接,并通过溯源系统让每一罐产品的质量安全可追溯。
建宁,这个曾经以“五子登科”闻名的农业县,正以“贴着地面奔跑”的姿态,在数字化的浪潮中完成一场扎实的产业进阶。
3. 数字化服务民生
随着数字化全面渗透进社会治理与民生领域,建宁这座位于闽江源头的山区县,正逐渐成长为一座“耳聪目明”的智慧之城。
建宁的数字化治理探索始于2013年,到2023年,建宁县整合综治、公安、城管、民政等12个部门数据资源,建成“数字建宁暨平安建设智治指挥平台”,将全县划分为441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实现整个县域14万人口治理网络全覆盖。

数字建宁暨平安建设智治指挥平台。澎湃新闻记者 王洛伊 图
“指挥中心就像城市大脑,各部门数据全部打通。”10月16日上午,建宁县网格中心主任邹先明介绍,指挥中心大屏左侧为常驻坐席,综治、公安、应急、12345热线人员协同办公;右侧为灵活坐席,供其他部门按需加入,“遇上复杂问题,转头就能商量”。网格员则通过智能终端实时上传问题照片与视频;指挥平台依托AI智联能力,不仅能实时感知各网格动态,还可预判风险,推动建宁实现从“人防人治”到“智防智治”的治理跃升。
除了城市治理,数字化也深刻改变了建宁的教育生态。
作为县域教育的中坚力量,建宁一中曾面临优质师资不足、教学视野受限的困境。2024年初,该校与成都七中合作设立“双师班”,部分课程由成都名师线上主讲。为支撑高标准线上教学,建宁一中建成“双千兆”校园网络体系,并配备智慧图书馆、“一键可视报警”等设施,全方位保障教学安全与效率。
走出校园,数字技术也在守护着建宁人的出行安全。
由于建宁境内60%以上公路依山而建,急弯、陡坡等复杂路况曾导致事故频发。2024年,县交通运输局在环金铙山旅游示范公路投用“智慧公路综合监测系统”,通过AI视觉分析、毫米波雷达与物联感知设备,实现对路段气象、车流、路况的全天候监测,为山区行车筑起“数字护栏”。

10月16日下午,建宁县环金铙山旅游示范公路的“电子哨兵”向通过车辆发出安全预警。 澎湃新闻记者 王洛伊 图
智慧化的脉络同样延伸至乡村物流。
针对“最后一公里”难题,建宁创新推进“客货邮融合”服务模式,让快递包裹和农产品通过同一套体系高效流通。原本需要3天的乡村快递配送,如今压缩至1.5天,寄件成本降低20%。目前,建宁已建成1个县级快递物流仓储中心,改造提升5个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布设92个村级服务点,真正打通了城乡物资流动的毛细血管。
在文旅领域,建宁也借助数字化焕发新的活力。“一部手机游建宁”平台成为游客探索这座县城的“数字总入口”,整合景区、酒店、美食等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2025年国庆期间,建宁累计接待游客38.85万人次,同比增长11.85%。与此同时,建宁还深挖自身历史文化资源,旗帜鲜明地打造“红色通信发祥地”文化IP。
“在建宁创建了无线电总队,这是别处没有的独特基因,”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副馆长林晓春表示,“这个精准的切口,极大地提升了建宁在红色文旅版图中的辨识度。”
4. 数字化的未来
从治理到教育,从交通到物流,再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数字化已从产业工具,拓展为建宁治理现代化与民生服务优化的核心引擎,正悄然改变着建宁城乡,让这座山区小城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走得更加稳健、更加智慧。

建宁绿源果业在种植和生产中使用大量数字化技术。 建宁县融媒体中心 图
“建宁目前已在综合数据服务平台等方面积累了一定基础,”数字中国研究院(福建)数据要素研究中心研究人员10月23日分析说,“建宁未来的重点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智慧城市、数字政府建设深度融合,通过数据要素赋能传统产业,实现生产效率与政府办事效率的双重提升,完成从‘数字化’到‘智慧化’的质变。”
该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建宁从传统农业向智能装备制造转型具有独特优势,“如果说其他地方发展智能制造是从零开始,那么建宁的优势在于它的应用场景就在身边——特别是农业装备领域,引进的技术能够立即在本地得到应用和反馈,形成良性的产业循环。”
他认为,建宁的数字化应用还有更大潜力可挖。“无人机在山区应用空间广阔,无论是农产品运输还是农田管理,都能有效缓解劳动力老龄化带来的压力。建宁毗邻江西无人机产业基地,具备发展相关产业的区位优势。”

建设中的建宁(闽赣)国际陆港,将进一步提升建宁物流处置能力。 IP SHANGHAI 朱飞 图
在“十五五”规划中,建宁将会积极融入数字中国建设综合试点建设,全力打造成为“全国革命老区数字化转型标杆”,并在现代农业领域率先打造“种业可信数据空间”。
“我们有扎实的农业产业基础,”10月16日,建宁县发改局副局长(兼任县数据管理局局长)余文涛向澎湃新闻表示,“未来的建宁,既要成为农业数字化的‘单打冠军’,也要在全域数字化中走出一条山区县的特色路径。”
历史从未远去,它只是换了一种频率。建宁的探索表明,真正的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技术的升级,也需要一种内生性的基因唤醒和能力复刻。它正在向外界证明:发展的关键,不在于身处沿海还是内陆,而在于能否精准调谐属于自己的“频率”,勇敢地发出坚定而清晰的“信号”,并用这个“信号”引领各行各业更好更快地发展,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海报设计 郑达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