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衣天下治的诗词典故
1、【垂衣】 唐 ·李白:“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唐 ·杜牧:“屈指庙堂无失策,垂衣尧舜待升平。”【垂裳】 宋 ·杨亿:“太极垂裳 日,中原偃革初。”【天子垂衣】 唐 ·高适:“天子垂衣方宴如,庙堂拱手无余议。”【垂衣天下治】 唐·太宗:“垂衣天下治,端拱车书同。
2、论著《易经·系辞下》中提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这句话揭示垂衣了古代帝王治理天下垂衣的智慧与方法。《易经》是一部深奥的哲学著作,其中《系辞传》记载了黄帝、尧、舜时期的治理之道。神农氏之后,黄帝、尧、舜等人出现,他们顺应天时地利,使百姓生活无忧,精神得到升华。
3、“垂衣裳治”出自宋代曹勋的《水龙吟》。以下是关于“垂衣裳治”及其出处的具体信息:出处:宋代曹勋的《水龙吟》,这是该词中的一个句子,用于形容帝王治理天下的无为而治之道。诗词背景:《水龙吟》是曹勋为庆祝某个节日所作的一首词,其中表达了对帝王治理天下的赞美之情。
4、⑷“天下”国家或国家的统治政权。《韩非子·五蠹》:“传天下不足多。”⑸“治”治理得好,安定太平。《管子·宙合》:“桀纣以乱亡,汤武以治昌。
5、论著:分取法乾、尧。也就是分权,治理天下,设立官位出处《易经·系辞下》含义黄帝、舜依照衣裳各主要部位的名称设职位使天下得到治理、坤二卦 含义:《易、系辞传》云垂衣;“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垂衣拱手字面意思是什么
从字面上看,尊号好像升级了,可是其中的“越古今轮”是啥意思呢?整不明白。或许,武则天选用这个字眼时,玩的就是这个高深莫测叫人犯糊涂,如此,方显出自己的伟大吧?第九个年号:证圣 这个年号出自佛教语,似乎最能见武则天的追求:证入圣果。
【不费吹灰之力】:形容事情做起来非常容易,不花一点力气。【吃力不讨好】:讨:求得。费了好大力气,也得不到称赞。形容事情棘手难办,或工作方法笨拙,不对头。【吹灰之力】:吹灰尘的力气。比喻极轻微的力量。也比喻做事容易。【垂拱之化】:垂拱:垂衣拱手,比喻无所事事,不费力气。
垂拱是武则天用的第二个年号,徐敬业叛乱被平定后,武则天将新的一年改元为垂拱。垂拱一词,来自《尚书·武成》篇,原文为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垂拱的意思就是垂衣拱手,形容做事毫不费力。这一年,武则天62岁,从少女时代奋斗到此,她既有睨视当世的自信,也有不愿再起风波的渴望。
指双手奉上江山,博得对方高兴。山河,指大山大河,自然景胜,疆,国土。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拱手,又称作揖,是古时汉民族的相见礼。延伸:山河 引证解释 大山大河。多指自然形胜。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译文】天是青黑色的,地是黄色的,宇宙形成于混沌蒙昧的状态中。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是千字文的第一句。千字文[作者]周兴嗣。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
【朝衣东市】:指大臣等待被杀。【乘坚伺隙】:钻空子等待时机。【乘间伺隙】:利用空隙或漏洞以等待机会。【迟疑观望】:指犹豫等待,不作决定。【持重待机】:持重:小心谨慎。形容谨慎地等待时机。【垂拱仰成】:垂:衣服下垂;拱:拱手;仰:脸向上。指垂衣、拱手、仰首,等待成功。
垂衣是什么意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垂衣裳的概念逐渐被简化,出现了“垂衣”、“垂裳”等简称。这些简化的词汇,虽然在表达上有所简化,但其核心理念依然不变,即通过制定服饰制度来体现治国理念,达到教化民众、稳定社会的目的。这一理念,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也被其垂衣他国家所借鉴。
下半句“始垂衣裳”,始即开始,发端之意。“垂衣裳”垂衣:典故名,典出《周易》卷八《系辞下》。垂,垂示。衣,上衣。裳,下服。以衣在上者象天,以裳在下者象地,故衣裳制作取象乾坤。 后遂以“垂衣裳”谓定衣服之制,示天下以礼。后用以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圣主垂衣”的说法用来描绘一个理想的治世景象,即天下太平盛世,君主施行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这一概念源自《易经·系辞下》中的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段古文不仅赞扬了古代圣明君主的治理才能,还体现了天道与人道的和谐统一。
圣主垂衣的意思是形容天下太平,无为而治。具体解释如下:含义:该成语用以描绘一个理想化的政治状态,即圣明的君主不必过多干预政事,国家便能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呈现出一片祥和的景象。
南朝陈代的徐陵在《劝进元帝表》中写道:“无为称於华舄,至治表於垂衣。”这里的“垂衣”就是指帝王无为而治。唐高适在《古歌行》中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天子垂衣方晏如,庙堂拱手无馀议。
“圣主垂衣”的意思是用来描绘一个理想的治世景象,即天下太平盛世,君主施行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具体解释如下:理想治世:“圣主垂衣”这一说法,源于对古代圣明君主如黄帝、尧、舜的治理才能的赞扬,描绘了在他们治理下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