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获悉,当地时间11月1日,历经20年建设,世界最大的单一文明博物馆——大埃及博物馆正式开馆并将于11月4日全面开放。这一埃及最大的文化工程,于2002年选址,2005年开工建设,总投资达11亿美元,并于去年秋季开放部分展厅。如今,这一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超过10万件,首次完整集中展示法老图坦卡蒙的5000余件随葬品,此外还展出修复后的胡夫太阳船、拉美西斯二世巨像等文物。
埃及总统塞西在开馆仪式上表示,“这座宏伟的建筑不仅是保存珍贵文物的场所,更是埃及人民智慧的鲜活见证,正是这种智慧,让埃及人民建造了金字塔,在神庙墙壁上镌刻了不朽传奇。”博物馆馆长艾哈迈德·古奈姆表示:“它的建筑宏伟,仿佛代表了埃及的第四座金字塔。”
在埃及,现代日常生活的背后,还有一个可见的逝去时代:几何般静默、尖顶的庞然身影从沙漠地平线升起,在一栋栋公寓楼间若隐若现。米色之上叠着米色,在蓝天背景下格外醒目。面对这些距今已有4500年历史的人造奇迹,让人无法淡定。而在吉萨金字塔近旁,大埃及博物馆散发出威严与秩序感,使其从喧嚣混乱的首都脱颖而出。

大埃及博物馆
大埃及博物馆总投资金额高达11亿美元,占地面积约50万平方米,它是当前全球规模最大、专注于单一文明的考古博物馆。在开馆仪式上,埃及总统塞西为大埃及博物馆揭幕并发表致辞。他说,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专门展示单一文明(埃及文明)的博物馆,这座宏伟的建筑不仅是保存珍贵文物的场所,更是埃及人民智慧的鲜活见证,正是这种智慧,让埃及人民建造了金字塔,在神庙墙壁上镌刻了不朽传奇。

大埃及博物馆
与附近的胡夫金字塔一样,大埃及博物馆也修建了近乎20年的时间。博物馆馆长艾哈迈德·古奈姆表示:“世界将对博物馆的开放感到惊讶......它的建筑宏伟,仿佛代表了埃及的第四座金字塔。”
1902年,由于在开罗市中心建成的埃及博物馆在空间和功能上不能满足展览需求,埃及政府于本世纪初在开罗西南约5公里处的吉萨金字塔景区附近兴建大埃及博物馆。但直到2002年1月,埃及政府才宣布启动一项全球设计竞赛,为一座全新的博物馆综合体征集设计方案。这座博物馆将用于收藏、展示并保护世界上最伟大的古代珍宝。次月,项目选址在开罗吉萨金字塔附近仅两公里处。

位于开罗解放广场的埃及博物馆
2003年,在开罗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总部位于爱尔兰的Heneghan Peng Architects建筑事务所成为建筑设计竞赛的优胜者,该事务所将以极具现代感的设计打造全新的“大埃及博物馆”。博物馆的建设于2005年正式启动,但这一宏伟项目很快遭遇了来自环境、财政和政治等方面的挑战,导致工程严重延期。直至2014年,项目才重新步入正轨,并在国际贷款的支持下,博物馆的建设工作才得以继续推进。

2018年,拉美西斯二世花岗岩雕像向大埃及博物馆运输
埃及政府曾在2018年和2019年宣布博物馆将向公众开放,在最初的开馆日期推迟后,又因为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再度推迟。之后,该馆预计于2024年中期全面对向公众开放,但这一愿景又一次落空。此后,开馆仪式推迟至2025年7月3日,然而,埃及总理6月宣布,因以色列与伊朗的战争,博物馆的全面开幕将推迟至2025年第四季度。埃及旅游和文物部的声明称:“此项决定体现了埃及的责任感,以及其致力于在与古埃及文明的辉煌遗产相称的氛围中,举办一场真正卓越的全球性盛会的承诺。”

在大埃及博物馆眺望金字塔
据悉,这一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超过10万件,首次完整集中展示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5992件随葬品,此外还展出修复后的胡夫太阳船、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巨像等文物。
大埃及博物馆的建筑光滑如楔、外形锐利,石灰岩外立面上覆盖着互相嵌套的金字塔形图案,颇有几分机场或购物中心的模样,在棕榈树的掩映下,穿着制服的博物馆工作人员精神十足,高尔夫球车载着游客穿梭其间。

大埃及博物馆俯瞰图

大埃及博物馆
大埃及博物馆于去年秋天开放了部分展厅,而最受瞩目的图坦卡蒙展厅则作为开馆的重头戏。2025年11月4日是图坦卡蒙王墓被发现的第103周年,也是大埃及博物馆将正式对公众开放的日子。这一尘封已久的展厅终于揭开面纱。

大埃及博物馆将展示图坦卡蒙的全部陪葬品
图坦卡蒙年仅9岁便登上埃及王位,19岁去世,至今死因成谜。他的墓葬是3300年来唯一一座木乃伊与宝藏均保存完好的墓葬。全面开放的博物馆使得图坦卡蒙法老的5000余件宝藏有了集中展示的地方。其中一些展品自上世纪出土后,便一直储存在仓库内,这是它们第一次重见天日。
展品中,包括图坦卡蒙最著名的黄金面具:当考古队潜入充满灰尘的墓室深处,图坦卡蒙本人永远沉睡的脸上便戴着这枚面具——上面还镶嵌着青金石与玻璃。一并展出的,还有描绘他与王后甜蜜场景的金质宝座、童年玩具、彩绘箱、绣花手套、六辆战车以及仪式盾牌等。

太阳船
太阳船则是另一座古埃及爱好者绝不能错过的展品。它出土于大名鼎鼎的胡夫金字塔,距今已有4500多年历史,但依然可以在水中航行。在古埃及人看来,这艘木船可以将法老运到来世。

拉美西斯二世花岗岩雕像与大埃及博物馆中
这一场馆的内部空间辽阔得惊人。主中庭大得几乎要“吞没”它的核心展品——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这尊雕像距今已有3200年,高达11米、重达83吨,于1820年在古孟斐斯附近以碎片状态被发现。能有这样的视觉反差,本身就揭示了一座当代“神庙”在展示古代纪念碑时所面临的两难:这些文物本是为了压倒周围环境而设计的——它们的确也曾在数个世纪中达成了这一目的,这种压倒性的感受在博物馆展示中不应被削弱。
所幸,博物馆的大阶梯成功地把握住了这种张力。它体量巨大却极简克制,层层递进,构成一处舞台,引导参观者在登梯过程中依次经过雕像、石棺和石碑,仿佛从远古一路拾级而上。这种古与新的融合,如同吉萨的天际线一般自然而然。阶梯的尽头,是一处观景平台,可远眺壮丽金字塔。大埃及博物馆通过纯粹的尺度让人叹为观止。

从博物馆处望向金字塔
展馆的展厅是一组开放式空间,依照与大阶梯相同的坡度布置,参观动线也因此顺势而下,以大致的时间顺序从史前时代走向希腊-罗马时期,中间穿越中王国与新王国时代。每一个时代又划分为三个纵向主题:“社会”“王权”与“信仰”,共组成12个展厅。

大埃及博物馆展厅

大埃及博物馆展厅
面对埃及琳琅满目的陶器、棺木、小雕像和布满象形文字的器物,观众很容易感到信息过载。但得益于策展上的用心,这些藏品被编排成一组组精心构建的视觉单元,虽然在形式上略显对称,却足够吸引目光。大型透明展柜将邻近的展品层层叠映,形成丰富的视觉关系。其中一个亮点展品,是一组40件微型木制士兵模型,出土自第一中间期(约公元前2181-公元前2055,古王国时期和中王国时期间的大约100年的历史时期)末期一位地方总督梅塞赫提(Mesehti)的墓葬。这类供死者来世守护之用的随葬品,提供了对当时普通社会成员极为难得的观察窗口。士兵们留着整齐的短发,手持长矛与盾牌,身穿方便行动的短裙,与一旁庄严肃穆的黑色石棺形成优雅对照。

展厅没有固定的参观路线,呈现出一种少有的“非教学性”体验。墙上的文字说明可能略显简略,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总试图给予展品一种“人”的维度。比如,一尊未完成、略显粗糙的雕像旁摆着一把裂纹斑斑的木槌,令人不禁联想到那些曾手握工具、日复一日工作的古代工匠。碎片状的纸莎草文稿通常难以辨认,但在大埃及博物馆,它们被安排在一套书吏用具旁展出——墨盘、储墨器,以及用于固定颜料的抛光器——一组静物默默地讲述着古代写作者的技艺与日常。

大埃及博物馆展厅
在开馆之际,馆长艾哈迈德·古奈姆表示,“正如我们总统所说,大埃及博物馆是埃及献给世界的礼物。它改变了埃及旅游业的格局,促进了文化旅游的发展,这非常重要。同时,博物馆附近新建了机场,增加了酒店和休闲场所,欢迎海外游客来参观古埃及文明。”
大埃及博物馆于11月4日正式向公众开放。
(本文部分内容综合自博物馆官网及澎湃新闻此前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