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网约公交车,不妨一试

频道:体育 日期: 浏览:1

打开“掌上公交”小程序,在主页点击“网约公交车”服务,选定站点和目的地,通常5到10分钟内即可匹配到司机,最快只需1分钟左右……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地方陆续推出了网约公交车服务。相比传统的公交车,这种网约公交车的车型以6座至12座小型车辆为主,票价普遍设定在2元至3元,车内空间相对宽敞舒适,为市民的日常出行提供了新选择。

在公共服务领域数字化程度愈发深入的当下,一些地方选择突破传统公交车运营模式,在特定范围内试水网约公交车。此举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市民提供多元的出行服务,以更好适配其日渐多样的出行需求与场景,也可以通过智能调度等手段优化配置有限的运力资源,让公共运力资源匹配更加精准,进而尝试减少公共资源的浪费、降低公交运营成本。

昆明呈贡区的“灵活公交”。图/“昆明交警”官方APP

与传统公交车相比,运营车辆的“小型化”和服务模式的“预约化”,是各地网约公交车的主要特点。这打破了以往公交车“线路、时间固定”的固有模式,让路线安排和时间调度更具灵活性,改变了乘客“被动等车”的状态,令其在出行过程中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这种适配分散化出行需求的模式,收获了不少市民的青睐。

从乘客的“被动等待”到公交的“主动响应”,一方面,这类做法正在拓展公共交通的服务边界,另一方面,这其实也在无形中冲击着既有的公共交通运营模式。

虽然目前一些地方依旧处于试运营阶段,但当一种新的事物出现并进入实践层面之时,势必会对既有的公共服务体系带来相应改变。而如何适应乃至应对好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新挑战,也是各地在探索网约公交车运营实践过程中需要审慎对待的课题。

陕西宝鸡高新区“网约公交”。

比如,随着网约公交车运营车辆逐步趋于“小型化”,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意味着,城市管理者正在向市民提供一种类似于精品化的服务。这当然可以满足市民更多元的出行需求,也是城市治理精细化的生动体现。但在此之余也必须提醒的是,这类精品化的服务能否兼顾老龄群体、农民工群体等的出行,也有必要纳入相关方面的考量。

这是因为,限于知识结构等因素,这些群体对数字技术的学习,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显著提升。而公共交通的本质是服务民生,因此,在推进相关公共服务改革工作的过程中,依然要将普惠性放置于第一位。

这种普惠性,不仅意味着要有能让普通市民、低收入群体都能负担得起的票价,也意味着要尽可能扩大其在日常运营过程中的覆盖面。那么,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在推出特色化、精品化服务的同时,也有必要提供具备普惠性的基础公共服务。也只有逐步完善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体系,才能让其惠及更多人群。

北京朝阳区高碑店乡花园闸社区的居民乘坐便民小型公交车出行。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值得一提的是,鉴于各地的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存在不小的差异,因而,在推进相关公共服务改革的过程中,显然不能原模原样地照搬照抄。这要求,各地在推进诸如网约公交车等工作的过程中要学会因地制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好相应的公共服务。

而在不少地方公交运营承压的当下,也有舆论将不少地方此举视为公交系统的“自救”举措。那么,这样的举措究竟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也不妨交给时间来判断。但无论如何,这样的探索都是有必要的。毕竟,在城市治理的过程中,拥有求变的意识总比不变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