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能源部前部长、诺奖得主朱棣文:AI能耗激增,需要即开即用的紧凑型能源

频道:体育 日期: 浏览:1

11月5日,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能源转型”分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美国能源部前部长、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在报告中表示,2015年抽水蓄能约占全球电能存储的95%,但由于电网及电池的快速发展和成本下降,这一格局正在迅速发生变化。其展示的数据显示,全球电池储能容量已从2015年的3.5GW跃升至2024年的69GW。他提到,“中国计划到2030年增加约260GW的电池储能,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计划。”

朱棣文坦言,电池技术的发展超出预期。“五年前我曾预测2030年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可能翻倍,而实际上这个目标已经提前实现。”从2020年到2030年的趋势来看,电动汽车电池价格正在急剧下降,中国在价格下降的学习曲线方面也处于领先。在锂、镍、钴等原材料需求增长及镍、钴价格高企背景下,整个行业正转向磷酸铁锂电池,该技术路线也正在成为当前电动汽车的标准。

他还提到,电气化提高可能会增加对铜的需求,需要考虑大力推进铜的回收利用,以及寻找具备导电性的铜替代材料。目前,碳纳米管等碳材料在原理上已经验证能够实现单位重量下的高导电性。同时,地下碳资源储量非常丰富,如果能将其转化为替代铜的高导电材料,将对能源转型至关重要。

面对人工智能推动数据中心能耗激增的挑战,朱棣文强调,即便有了经济高效的大型电池储能系统和氢能技术,世界仍需要“即开即用”的紧凑型能源。他预计,到2035年,美国数据中心耗电占比将从现在的3.5%增至9%。“现在的科学方案只剩下煤炭、天然气和核裂变,需要补充的是,核聚变的能源商业化至少还要40年。”

他特别指出,核电安全性比煤炭高1000倍,比生物质燃料高100倍,并期待中国能加快核电建设,逐步替代规划中的燃煤电厂。

最后,朱棣文强调,在完全消除来自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之前,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不可或缺。直接空气碳捕获技术将成为必要手段,成本降至每吨150美元左右。“如果把甲烷和其他的温室气体都算进来,每年需处理约52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气体,相当于全球固体废物总量的20倍以上。”

本次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分论坛由国家能源局、商务部主办,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澎湃新闻、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共同承办。论坛汇聚来自政府机构、国内外学术界、产业界的高级别代表和专家,就技术创新、市场机制、国际合作等行业核心议题达成了广泛共识,为新型储能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清晰方向。

自成为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的媒体合作伙伴以来,澎湃新闻一直深度参与其新闻宣传与分论坛承办工作。10月30日,作为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预热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澎湃新闻主办了第八届虹桥论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能源转型”的分论坛前瞻沙龙,邀请相关机构代表、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聚焦“新型储能出海:重塑全球能源格局”的主题,共同探讨通过技术创新、产融协同与跨域合作推进储能全球化,为能源转型注入新动能,开拓可持续发展新路径。11月5日,澎湃新闻承办“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能源转型”分论坛,并对分论坛进行全程图文直播,助力提升论坛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向世界传递“虹桥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