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尚立:拓展中国学研究,在于深入中国场景

频道:热点 日期: 浏览:1

10月14日上午,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开幕式及主论坛在黄浦江畔的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开幕。约500余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主题,通过开幕式、主论坛、5场平行分论坛及多项配套活动,进行深入探讨、交流。

以下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在开幕式主旨发言节选。

中国学是一门研究中国的综合性学科,涵盖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诸多领域,是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本届大会的主题是“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深刻印证了中国学所具有的贯通古今的广度,以及探寻中国道路文明内涵和挖掘中国道路全球价值的深度。

当中国学日益成为国际显学,我们在实践中愈发感到:离开中国场景,任何关于中国的叙事都有可能变成隔岸观景。拓展中国学研究,治学之道在于立足中国大地、深入中国场景。唯有把研究嵌入五千年连续文明、超大规模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重场景,才能产出真正读懂中国、解释中国、造福人类的中国知识。在此,我想围绕“深入博大中国场景,拓展中国学研究”这一主题,就新时代的中国学发展谈几点思考和建议,向各位嘉宾请教。

第一,从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把握中国学研究的时间场景。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风雨洗礼,依旧熠熠生辉。立足于中华文明的丰厚土壤,中国学研究将获得持续不断的研究题目与思想资源,这是中国学研究的时间坐标、价值基点和创新源泉。两

第二,从超大规模国家的治理与繁荣把握中国学研究的空间场景。当今的“中国奇迹”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伟大成就,我认为其有三个方面的突出体现,一是经济的高速发展,二是超大规模社会的长期和谐稳定,三是国家治理的卓越有效。这三重视野共同构成中国学可观察、可验证、可比较的“空间场景”。首先,经济维度提供了最大规模的连续数据:14亿人口、130万亿元GDP,使任何一项产业政策的微观效应都能被迅速放大并量化呈现,为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贡献了罕见的“大样本实验室”。其次,社会维度呈现出差异中的有序:从沿海特大城市到西部边疆村寨,66万个城乡社区在同一法律框架下运行,人口流动、信息流动和物流在统一市场内高频互动,却保持了总体的安全与秩序。再次,治理维度重大决策“中央—省—市—县—乡”的五级链条,使政治学与政策科学有机会在“大国尺度”上检验治理效能。经济之巨、社会之大、治理之细,同时并存且互为支撑,正是中国作为超大规模国家向世界中国学研究提供的独特空间场景。

第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握中国学研究的生态场景。当代中国正在书写的,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宏阔的现代化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中国学的生态场景不在抽象的原则,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交织而成的“活的经验”之中。例如,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等多层制度架构,为政治学、公共管理学贡献了“大国治理”的连续样本。制度运行与历史文化相互嵌套,中央统筹与地方创新的互动模式,内含着“事在四方、要在中央”的传统治理逻辑;协商民主的广泛运用,延续了“和而不同”的儒家基因。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土壤中丰富和发展,迸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既能验证既有理论的适用边界,也能提炼出新的分析框架,为全球治理研究提供规范、透明且可复制的研究范式。

由此可见,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中华文明、中国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集中呈现。当中国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原创范畴与海外对话时,中国学不再只是“对象研究”,而应当成为“理论共建”;不再只回答“中国是什么”,而应当深入探讨“中国能为人类提供何种新的文明形态”。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中国学必须直面的现实样本,也是中国学参与全球学术竞争、贡献普遍知识的重要突破口。它将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提供新的选择,贡献新的智慧,让世界看到中国不仅是历史上的文明古国,更是当今时代文明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

中国学不仅关乎学术,更关乎人类的未来。期待我们共同努力,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创新的思维,深入中国场景,推动中国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