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图:由AI生成
本文为 澎湃号·湃客科技 X 慢放 联合出品,湃客科技栏目独家首发,未经允许禁止转发
AI对网文的冲击,早已不是新鲜事了。
早在去年3月,番茄小说每日首秀新书达到5606部——去年同期这个数字还只是400本左右。一年时间暴涨1302%,这显然不是“作者群体扩张了130倍”能解释的。而到了今年3月,男频小说首秀依然有3000多部。
今年上半年,“网文编辑被AI逼疯”话题频频登上社交媒体热搜。在DeepSeek于今年初爆红之后,AI稿件开始潮水般涌向起点、番茄等各大网文平台。有平台审稿编辑每天收到七八个AI长篇,有的编辑甚至一度关闭了投稿邮箱,还有编辑开始私下交流选哪个AI鉴定工具来审稿更好用……
与此同时,网文产业链之一的配音市场也面临冲击,近日配音演员穆雪婷和亚马逊之间的维权事件也让“声音权保护”进入公众视野。
AI ,真的杀死起点番茄了吗?

为什么中腰部网文作者不怕AI?
ChatGPT还没出圈时,小李就开始写网文了。几年时间完结了三本书,每月稳定能拿到三倍于主业工作的收入。
当我们问他“你觉得AI有没有冲击到你的行业”时,小李笑了。他说我们不是第一个问他这个问题的人,甚至不是第十个了。
同时,他给了我们一个直截了当的回答:没有。
“你知道吗,哪怕用上AI,95%-98%的新人网文作者也写不完自己首秀作品的前20万字。”小李说,“在阅文900万注册作者中,能撑到写完一本书的人,可能只有1000人。拿着AI‘开荒’的新人作者,在我看来与炮灰无异,完全构不成竞争。”
在我们大部分人的眼中,AI能帮网文作者快速生成内容,能完成一部作品的几十万字岂不是很简单?
小李给了我们一个很有意思的回答:“网文不是文学,网文是服务业。你要能服务你的读者,你要知道怎么才能把他们伺候好了。”
但AI不会这个。纯靠AI灌水是没用的,读者并不买账。
小李继续给我们举了个例子。他有个千人粉丝群,每次写到关键情节前,他会在群里试探读者的反应——“你们觉得男主应该选A还是选B?”“这个反派是不是到要洗白的时候了?”根据读者的反馈,他会实时调整后续情节。有时候他写了一个自己很满意的桥段,但读者不买账,他就会继续调整修改。
小李称,“这不是妥协,这是服务。你要知道你的读者想看什么,而不是你想写什么。”
这就是AI做不到的地方。AI的训练数据都是过去的,它不知道“现在”的读者在想什么。就像一个照着菜谱做菜的新手厨师,菜谱上的菜可能很经典,但食客今天想吃的是什么?这个新手厨师不知道。而老厨师却能根据食客的口味即兴发挥。
这,才是真正的“网文式服务”。
小李给我们展示了他在用的一款网文工具,可以一键完成错别字词勘误、事实核查等基础纠正工作。这确实很方便,但除此之外,小李不让AI插手自己的任何创作过程,甚至包括龙套起名、虚构地名这样外人看来AI应该很擅长的工作。“AI起的名太俗了,它压根不知道现在在流行什么。”小李说。
这就是为什么小李不怕AI。因为他掌握的是“实时理解人性”的能力,而AI只能学习“过去的人性”。
阅文集团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75%的作家已经在常态化使用AI工具。作者与AI的互动频次提升了40%,AI 工具“作家助手”的日活用户同比增长超过40%,AI功能的周使用率接近70%。这其中,相当一部分中部以上作者,都是小李这样的“AI轻度用户”:用AI处理琐碎工作,但核心创作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但新人作者就没这么幸运了。
2025年初,包括番茄、晋江、LOFTER等网文平台都相继出台了对“AI稿件”的判定或处罚措施。番茄小说在2025年4月7日发布公告,宣布即日起开始收紧签约审查标准,因为平台出现了大量“情节叙事不清、结构混乱、转折生硬、逻辑割裂”的AI作品。晋江文学城的创始人黄艳明更狠,2025年2月的整个春节都花在与AI对话、查资料上,就为了理清AI作品的判定思路。
平台对AI的如临大敌,带来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误伤新人。
新手作者七七告诉媒体:“我只是使用AI适当扩充和润色了内容,但在验证期流量就下滑得很厉害。”
验证期是番茄的新手考察期,通过之后才开始推荐,对于网文圈新人来说至关重要。
更尴尬的是,AI检测本身就不靠谱。有网文作者做过测试:同一作品不同章节,AI检测概率分别为0%、44%、87%;删减内容后概率反而变为100%。甚至连晋江文学城站长的原创诗歌作品,都被DeepSeek认为是AI创作。
AI对网文产业的冲击,越来越像一次分层重构:中部以上作者有自己的读者群、有成熟的创作方法、有对市场的敏锐判断,他们不仅没被AI冲击,反而因为AI的便利性和人们对AI的反感,吃到了一点红利。而新人作者本来就缺少读者基础,创作能力也不成熟,现在又被AI和反AI“两面包夹芝士”——用AI会被平台封杀,不用AI又竞争不过那些用AI的人。
对此,起点的编辑星河认为,网文作者不能太依赖AI,但也不必排斥AI。一方面,用 AI“生吞活剥”抄袭别人作品和创意的作者必然走不远;但另一方面也不必“封闭式创作”。灵活使用AI对大纲进行润色,启发自己的创意(比如问AI“李世民生气时会是什么样子”),查询部分专业领域资料,都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AI 辅助行为。他打了个形象的比喻:
“第一辆汽车出现之后,人类就再也回不到马车时代了”。

配音演员:“感谢AI大人赏饭”
类似的故事,在网文产业的下游——有声书配音市场同样上演着。
Q老师是一位从事配音行业多年的配音演员,现在已经转型成为配音导演。过去,他的业务范围涉足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等各种传统影视作品,而最近几年,他的工作室业务重点变成了两块:一个是短剧,另一个就是网文有声书。
对于“AI是否会取代你”这种俗套的问题,Q老师的回答比小李还要轻松:“感谢AI大人赏饭”。
这不是在开玩笑,是认真的——过去几年,像Q老师这样的中腰部配音从业者,网文有声书业务的客单价翻了两到三倍。而这一切都要拜AI所“赐”。
Q老师解释了背后的逻辑:
“AI让有声书的制作成本大幅降低,原来可能因为成本太高而放弃的项目,现在都能做了。市场一下子扩大了好几倍。”他说,“就像以前只有大餐厅才请得起大厨,吃饭的人也少。现在有了预制菜,小餐厅也能开起来了,来吃饭的人变多,大餐厅的活儿反而更多了。”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喜马拉雅《2024春季有声阅读数据报告》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平台AIGC声音数同比增长89%,使用AI工具做有声书创作的用户从2022年的1.8万人增长到现在的超3万人。播放量过亿的AIGC有声专辑数量达到10张。更宏观的数据是:2024年中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达到7.47亿人,声音经济产业市场规模达到5688.2亿元,预计2029年市场规模将突破7400亿元。
此外,AI还为配音演员们拓展了几个未曾设想的新赛道。
比如AI声音模型。Q老师举了抖音平台的例子。很多类型视频都有固定的AI声音模型,例如“痞老板”语音模型目前专攻军事时政类视频,“舌尖旁白”模型垄断了美食类视频,而配音演员本人都能从模型训练和使用中获得授权分成。
再比如AI有声漫画。在过去,网文改编动画或漫画的成本非常高。漫画需要专门的画师,工期长且投入回报不确定;动画更是动辄单集上百万的成本。现在借助AI的快速绘图建模功能,大量腰部网文可以快速生成质量尚可的动画投入市场。
比如改编自知乎盐选的动画《明日周一》,在制作流程中,AI参与度超过50%,单集成本10万到15万,远低于传统单集动漫的50万-80万。截至2025年9月17日,《明日周一》全网总播放量突破1264万次,其中抖音平台超过1082万次,腾讯视频达到181万次——而这些动漫,都需要配音演员。
还有更重要的原因,Q 老师戏称为“古法配音”:在 AI 配音迅速烂大街之后,很多制作有声书的公司会刻意寻找有质量的配音演员,以彰显自己的作品有品质,这就让有经验的配音员待遇水涨船高。
“我们属于纯人工古法熬制,绝无AI。”Q 老师笑着说,“就像预制菜火了之后大家都想吃明火现炒一样。所以,AI和我们不存在谁干掉谁,我们算是互相成全。”
但故事还有另一面。现在,很多只接初级配音活的配音员,确实挣不到钱了。“20年之前,随便录录盗版书、插点乱七八糟广告,就能赚几十万,现在这帮人一分钱都赚不到了。”这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平台开始打击版权侵权行为,另一方面,就是AI。
毕竟,他们那种活,是个AI就能干。
为什么AI没有取代Q老师们?Q老师给了一个很关键的区别:“读字”和“演戏”。
“AI能读字,而且读得很标准。不会读错音、不会卡壳、不会累。但AI不会演戏。”Q老师说,“什么叫演戏?就是你要理解角色的情感、理解故事的节奏、理解什么时候该停顿、什么时候该加重语气。这些东西,AI学不会。”
Q老师举了个例子。有一段台词是“我恨你”,新人配音员可能就是平平淡淡地读出来。但有经验的配音演员会问:这个角色为什么恨?是因为背叛、因为误解、还是因为爱而不得?重音在哪?尾音怎么收?不同的原因,“我恨你”这三个字的语气完全不同。
AI没有让配音行业消失,但它重新定义了这个行业的门槛——那些只会“读字”的人被淘汰了,而那些能“演戏”的人,反而更值钱了。这和网文作者的情况何其相似。

读者:“NO预制菜”与“好看就行”
读者对AI写的网文又是什么态度?
我们在小红书发起了一个调查:“你会看AI写的网络小说吗?”截至发稿,投票的538名网友中,超过337人明确表示:不会。

有读者表示, 文章可以反映作者的心境,哪怕你文采再不好,但“那种字里行间的巧思以及随着主角得意的爽感”也能引起共鸣,而用AI写文的人,首先就没有“心”——“他写文完全没有感情,只想着赚钱”。
另一位读者朋友打了个非常生动的比喻:“不想吃预制菜。”
但也有的谈到了更实际的问题:AI 的作品的“断裂感”太强。乍一看似乎写的挺行云流水的,但完全经不起细琢磨,“主角名字来回变,看到一半突然出来一个前文没提过的设定,有些到一半然后整个世界观设定就突然变了”。
甚至还有的网文作者因为“太菜”导致直接留下AI 铁证——有媒体报道,在晋江某本签约作品中,第25章开篇直接保留了“以下是为您修改、润色和优化后的内容”的文字,在被读者发现后,这一章直接被平台锁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也曾发文称,在被起点收入精品频道的某本小说中,第686章的结尾处也出现了一段未被删除的AI润色指令。
《诛仙》的作者萧鼎在接受采访时说:“AI能高效生产文字,但真人写作者对情感的细腻刻画、对梦想与未知的想象力,是AI取代不了的。文学是人类情感的载体,那些专注于人性、梦想的表达,始终要靠真人创作者的温度。”这番话,集中概括了“No”派的观点。
有意思的是,也有读者表示不是不能接受。在337人投票“不看AI网文之外”,另一个略微妙的数据是:有121人表示,自己“分不清AI网文”。
读者也很无奈,因为这压根就不是“会不会”的事情,而是“能不能”的事情——“当你能鉴别出来,那肯定是写得不像人,当然会反感。但如果你压根鉴别不出来,那就不要谈会不会读这类小说了”。还有读者表示,AI能写出来的,那也是人喂的框架、人设,只要足够吸引人就会看。
反正“难看就算人写的也不看,一切以好不好看为标准”。

结语
AI会不会取代网文从业者?AI会不会杀死起点番茄们?答案既“会”也“不会”。
AI生成内容日更万字毫无压力;AI配音让绝大部分新主播失业;AI翻译让人工翻译的成本优势荡然无存。如果你的工作只是“把字打出来”、“把字读出来”、“把字翻译过来”,那AI确实比你更快、更便宜。
但它不会也不能取代的,是那些能提供独特价值的人。小李说“网文是服务业”,他知道怎么“伺候好”读者;Q老师说“AI和我们互相成全”,他能“演戏”而不只是“读字”;读者对 AI 的态度不一,但他们一致在意的,是“内容”本身。
所以,AI对网文产业的影响,本质上是一场“能力重估”。它让那些只靠“信息差”、“时间差”生存的人失去了优势,但也让那些真正有独特价值的人更加凸显。它不会“杀死”网文产业,只会“重新定义”——定义什么是好作者、什么是好配音、什么是好内容。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人类总是需要一个个“好故事”。AI可以帮我们写字、配音、翻译,但它讲不出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故事。这,或许才是碳基生命永远的护城河。